内蒙古:守护绿水青山夯实生态之基

2019年4月27日 14:58 佚名

    船尖劈开水面,青翠的芦苇随波荡漾,天鹅、白骨顶、赤麻鸭等年年到访的候鸟从水面轻快掠过……沉寂了一个冬天的乌梁素海开始热闹起来。

   “水质变好是吸引候鸟集结的重要原因。2018年,乌梁素海全年累计完成生态补水5.94亿立方米,相当于将湖区的水整体置换1.5次。目前,水质已经由2014年的劣Ⅴ类提升为普遍Ⅴ类。”乌梁素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马海明说。

    乌梁素海的蜕变只是一个缩影,放眼整个内蒙古,一幅幅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以更强的定力、更大的决心、更为艰巨的努力,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减少”,森林面积达到3.92亿亩。

    生态理念构筑“绿色堡垒”

    在乌海市骆驼山矿区,以往散乱堆放任其自燃的渣山被重新规整分成若干格子,原本黑色的矿渣已被满山细密的青草所覆盖。

    乌海,因煤而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钢铁冶金为主导的工业产业结构。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等问题,使深沉的黑色一度成为城市主色调。

    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乌海市坚持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同步发力,组织实施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焦化行业提标改造、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区烟尘扬尘粉尘综合整治“四大工程”。

   “之前乌海的春天,那是豆大的沙粒往脸上打,天是灰灰的,人是黑黑的。可你瞧瞧现在,天也蓝了、水也清了,空气也越来越好了!”市民武占斌说起乌海的变化,高兴地合不拢嘴。

    蓝天回归,绿树森森。2018年,乌海市中心城区优良天数达标率76.3%,比5年前增加了110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

    “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逐步修筑起一座行之有效“绿色堡垒”。

    ——顶层设计日益完善。颁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促进各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开启生态保护红线战略,将重要生态空间进行严格保护;实行河长制、湖长制,为每一条河、每一个湖明确生态“管家”。

    ——体制改革成果显著。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各项改革扎实推进;60%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10.2亿亩草场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102个国有林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法治建设快马加鞭。出台新环保法,增加按日连续计罚等执法手段,被赞“环保法终于长出了牙齿”;制、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中央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一律实行清单式、销号式、问责式整改。

    2018年,全区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3.1%,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6%;呼伦湖面积增加,岱海水位下降趋势减缓,乌梁素海流域修复工程列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这些数字表明,我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越来越清晰。

    生态建设夯实“绿色根基”

   “种下一片绿,是我们与春天不变的约定!”4月的内蒙古大地,正在掀起一场自西向东的植绿高潮。

    在鄂尔多斯乌审旗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万人集中义务植树大会战现场,我们见到了殷玉珍。

    她身上承载着许多荣誉,内蒙古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全国绿化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个人……这些称号,统统都与一件事有关——种树。

    30多年的坚守,换来的是一个绿色王国般的家乡。如今,殷玉珍已经54岁了,但是她依然很忙。

   “咱不是那贪图虚名的人,何况名声早已有了。我就是想,咋能利用好自己的名声,把治沙经验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有钱出钱,有力使力,这才能干成个事。”殷玉珍说。

    殷玉珍不止一个,种树“种”到联合国的王果香、27年“与沙为伍”的治沙标兵鲍永新、扎根荒漠的植绿人苏和,还有许许多多“林二代”“林三代”……正是他们这种无私奉献、默默坚守的精神,才在祖国北疆铸就起一道无比坚实的绿色长城。

    “内蒙古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种自然形态,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进行综合治理。”

    在激越的绿色变奏曲中,我区强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生态建设以每年超过100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实现持续双增长,占全国净增面积的近十分之一。-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眼下,正是植树好时节,大漠荒山、交通干线两侧、厂矿企业、城市乡村……到处彩旗飘飘、人头攒动,内蒙古大地正涌动着造绿的澎湃热潮,绿色根基亦在持之以恒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夯实。

    生态产业孕育“绿色动能”

    一提到“沙漠”这个词,可能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飞沙走石、寸草不生的景象。当我们走进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看到漫漫黄沙上却是一片片犹如防风铠甲的太阳能光伏板。通过几年的光伏治沙建设,这里的沙漠不仅被“穿”上了绿装,还成了流金淌银的聚宝盆。

    “不治沙的企业一律不要!”磴口县工业园区负责人袁海文的一句话表明,防风固沙才是磴口县的首要任务。

    对乌兰布和沙漠的治理始于1951年,但吸引大批投资者来这里开荒种地的还是近些年。巴彦淖尔市根据乌兰布和沙区土地利用现状,将沙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其中优化开发区面积164万亩,目前引进的治沙企业主要集中在该区域内。

    肉苁蓉种植是这里的老牌产业,全县现有人工梭梭林30余万亩,肉苁蓉年产量达280吨,是沙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葡萄酒酿制、山药种植等新产业、新品种的逐步引进,使乌兰布和沙漠的产业内容日趋丰富。

    “我以前是失地农民,现在在这里维护光伏板下的草场,和老伴一个月有5000元收入,不用找孩子们要钱花了。”牧民张耀清笑得很满足。

    沙漠绿了,百姓富了!放眼118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地,草原和森林铺展绿色,沙漠绿洲“生金长银”。以生态理念谋篇布局,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渐成“标配”。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着实实在在的绿色GDP,我区林业总产值已经达到480亿元。

    春潮涌动处,奋楫击水时。沿着现实的脉络,细数来路的点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正深刻改变着内蒙古,扮靓着内蒙古。

关键词: 绿水 青山 生态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收集,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已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自行甄别。转载必须包含完整版权信息(作者、链接等),详见版权条款。

热门推荐